近年頻現的霧霾天氣引起政府與民眾的高度重視,*出臺的《關于推進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改善區域空氣質量指導意見的通知》中明確規定,各級地方政府要拿出切實措施解決城鎮和農村煤炭替代與用能結構調整;2015年6月30日,李克強總理代表中國向社會公布:根據中國《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文件,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這既是中國作為*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完成的積極動作,也是中國政府向國內外宣示中國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決心和態度。北京冬季奧運申辦委員會則承諾,到2022年*賽期前,PM2.5平均濃度與2012年相比下降45%左右。
在我國,三北地區是強制性采暖區,冬季的采暖成為霧霾的重要成因。我國“十三五"期間太陽能供熱、采暖市場空間潛力巨大,太陽能將在煤炭替代和用能結構調整中發揮積極作用。9月17-19日即將在北京迎來的“首屆中國太陽能供熱、制冷工程技術應用交流會暨工程項目參觀活動"(由中國太陽能熱利用產業聯盟太陽能與輔助能源互補供熱、制冷工程專業委員會主辦,詳情請見本文附件)前夕,筆者綜合中國太陽能熱利用產業聯盟各方專家觀點,“十三五"太陽能熱利用產業趨勢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大方面。
一、采暖區域南移,市場空間逾千億元
除傳統的冬季采暖區域華北、東北、西北外,東部沿海、長江沿岸、西南等諸多省市也是冬冷夏熱地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采暖需求呈上升趨勢。據中國太陽能熱利用產業聯盟調研,初步規模僅河北一省就有1000萬戶左右農戶冬季需要采暖,以每戶需要30m2集熱器測算,僅河北省農戶采暖所需太陽能集熱器面積可達3億m2之巨,我國“三北"地區(華北、東北、西北)是強制性采暖區,但“三北"之外的華東、華中、西南地區的冬季也非常寒冷,因此太陽能采暖市場非常廣闊。
二、相關支持政策有望密集出臺
根據國家層面及相關省市出臺的應對氣候變化、及清潔空氣行動計劃等相關法律法規,國家“十三五"太陽能熱利用發展規劃起草等工作中已把太陽能采暖、制冷列為主要發展方向,相關省市有望密集出臺示范與推廣政策。
三、太陽能與多能源互補系統集成技術的研究與應用試點有望逐步展開
1、通過重點研究太陽能與其他能源(燃氣、熱泵、地熱、電、生物質能等)有效的結合匹配方式,提高太陽能保證率,所開發出的性能穩定可靠、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多能源互補供能系統;
2、太陽能與多能源互補系統的集成配套產品,特別是集成控制技術,保證系統的安全性、可靠性及運行經濟性的配套產品;
3、結合不同能源的特點,針對不同區域、不同的溫度需求,太陽能與其他能源互補方式和配合理性,并積累節能效果技術數據的系統;
4、研究太陽能季節性和跨季節蓄熱技術在多能源互補系統中的應用;
5、研究太陽能與區域熱力系統和電力系統聯合運行技術;
6、研究太陽能與多能源互補系統在工農業領域應用特點、適用范圍。
四、太陽能制冷及應用技術研究將加速
1、研究低溫集熱器的太陽能制冷技術,以及熱水、供暖、制冷聯供技術,積極擴大示范項目范圍;
2、研究中溫集熱器的太陽能制冷技術,開發出效率高,成本較低的產品,建設應用示范項目;
3、研究集熱與制冷集成技術,開發出功能適宜,可靠性高的控制裝置;
4、研究集熱、制冷、蓄熱結合和多能源互補技術;
5、加大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建筑熱水、供暖、制冷聯供應用試點數量,積累數據和經驗。
五、示范項目力度將加大
1、預計將建設包括規模化的太陽能熱利用供熱示范項目逾百座
學習先進太陽能區域供熱的經驗,充分發揮光熱在中低溫技術成熟和大系統效率高、成本低的優勢,制定我國新能源示范城市和新能源應用產業園區、綠色能源示范縣、區中可再生能源供熱實施計劃。行業專家分析認為“十三五"期間太陽能熱利用要結合新能源示范城市和新能源應用產業園區、綠色能源示范縣、區建設,在適宜區域建設大型區域供熱站數量達到200座,集熱面積總量達到400萬平方米,采取在非集中供暖地區結合新型城鎮化建設新建和在集中供暖地區與既有供暖系統改造等方式,區域供熱站的太陽能貢獻率要逐步達到30%,系統壽命要逐步提升到20年。積累經驗,為在2020年后全國推廣打下基礎。
2、大采暖區農村建筑太陽能熱水、采暖示范項目有望超200萬戶
“十三五"期間在全國15個采暖省份的鄉鎮擴大河北省農村建筑采暖示范項目,全國1億農戶冬季需要采暖,以2.5%示范比例,建筑總面積為2.5億平米,年均改造5000萬平米,惠及50萬戶家庭,平均每省3.3萬戶,每個縣約300戶,假設政府補貼30%,個人出70%。系統壽命期15年以上,可為2020年以后全國大面積推廣積累經驗。按每戶一個采暖季節約標煤4.36噸測算,全國1億農戶可替代標煤4.36億噸,減排二氧化碳11.3億噸,將為改善北方地區空氣質量,減弱霧霾,建設美麗鄉村,進一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發揮積極的作用。
3、太陽能全年綜合利用的供熱、采暖、制冷示范項目有望建設200個
結合新能源示范城市和新能源應用產業園區、綠色能源示范縣、區,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省、示范城市、示范縣等建設,特別是在華東、華中、華南經濟較發達的適宜地區,開展太陽能全年綜合利用的熱水、采暖、制冷示范項目200個,集熱面積總量達到40萬平方米以上,在保證替代常規能源和節能效果的基礎上不斷提高性能系數,總結適合不同地區的數據,太陽能保證率達到40-70%,系統壽命期達到15年以上。詳見附件三。
4、工農業應用示范項目,總集熱面積有望達到2000萬平方米
結合新能源示范城市和新能源應用產業園區、綠色能源示范縣、區等建設,開展太陽能干燥、工業熱水、水產養殖、溫室培育和種植,大棚恒溫等工農業應用示范項目,集熱面積總量可達到2000萬平方米,系統壽命逐步達到15年以上,在保證替代常規能源和節能效果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太陽能貢獻率。
六、太陽能蓄熱、太陽能采暖技術及應用已初獲成效,但十三五期間尚待加強研究的有6大課題:
1、開展太陽能蓄熱技術的研究。重點研究太陽能蓄熱材料和蓄熱系統,掌握性能穩定可靠、低成本的短期蓄熱和季節蓄熱技術。研究開發太陽能蓄熱及主被動式采暖系統的集成配套產品,特別是集成控制技術產品。
2、推進被動式太陽能采暖技術的提升與標準化、產業化進程。加強被動式太陽能采暖系統的熱工設計研究,提高太陽能貢獻率、集熱部件的熱效率以及熱舒適度;形成針對不同區域的參考圖集及配套技術方案;形成科學合理、可操作性強的評估方法、檢測方法。開展區域性應用試點。
3、開展主動式太陽能采暖技術的研究與示范推廣,提高太陽能保證率,提高系統的穩定性、可靠性和經濟性;
4、開展主被動結合,多能源互補的采暖技術的應用試點;
5、研究太陽能蓄熱與主被動結合的太陽能采暖技術應用;
6、加強區域供熱的技術研究,包括大系統集熱、多能源互補、系統集成、控制系統、蓄熱、太陽能與區域熱力系統聯合運行、太陽能和電力系統聯合運行等技術。
綜上所述,隨著技術的成熟與普及速度的加快,我國“十三五"期間太陽能熱利用產業在采暖、制冷應用市場潛力巨大,不計算國外出口市場,僅我國國內市場空間預計即可達數千億元之巨,對全社會的節能減排效應也將更加顯著。